当前位置: 首页 > 亲子教育 > 启蒙教育

浅谈启蒙教育下的小学教育

时间:2023-10-28 17:36:30 晓怡
浅谈启蒙教育下的小学教育

浅谈启蒙教育下的小学教育

一、允许天性禀赋流露释放

尤其在偏僻的乡村,在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维惯性和走出大山是唯一致富与摆脱贫困出路的教育导向下,向标杆学习、向优秀看齐已成为乡村教育中家长和教师用的最多的教育词。在这种教育风气影响下,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自己将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评判学生优良的唯一最高准绳,刻制教育模子,复制教育产品,打造学习的小小“机器人”,追求千篇一律的学习优等生。忘记和忽视了“一树千万叶,片片各不同”的自然现象和哲学寓言,扼杀学生朦胧的自然个性张扬。同时小学教育在人生的阶段属于启蒙阶段,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它肩负着把小学生的自然禀赋和纯真天性表达纳入公知社会的起始阶段,是迈向公知社会的入口,因此人人都有沐浴小学教育启蒙阳光的人权权利和法律权利。

小学教育是普及教育,因此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要倡导“一枝独秀不为美,万紫千红才是春“的理念,不能“关注优等生,看重中等生,放弃差等生”,让人人都自我禀赋的基础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步。在管理学中有一句“用人所长,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所短,则天下无可用之人。”这种理念同样可以用在教育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性禀赋,都有自己的突出优点,或许这些优点与主流教育观不相符,但只要不触及法律禁止的行为都应该得到尊重和鼓励引导,这就是教育目的的负面清单。小学生正处于对未知世界的感知阶段,任何事物对他们都是新鲜事物,形成的认识和表达都是新鲜的,而这种新的认识可能就是后续创新的胚胎,因此小学教育要发展无差别的公知知识授予,更重要的是鼓励有差别的个性张扬,允许每个人天性禀赋的流露释放,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敢于追问探索未知世界和求知精神的小学生。

二、授予公知和培养思维方法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主动学习和对现实思考方法的心灵工程师。“传道”在小学教育阶段就是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人格和品质,通过教师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小学生进行引导、激励、鼓舞,在平时的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同学,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优异的品质,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们常说“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因此,“传道”也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养德”的能力,形成统筹驾驭知识、为人办事的“道行”,使才子有帅,人格有魂。“授业”者传授学业也,在小学教育阶段就是传授教师自己积累的公知知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以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能理解接受的方法讲授给学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和应用。《汉书·董仲舒传》中说道:“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在几年的小学课堂就是学生知识的积累阶段,在自己理解和可接受的范围内,激发兴趣爱好,博览各方面的公知知识,焕发求知欲和更多的疑惑,所谓知之者甚,惑之多也,因此,需要“解惑”。“解惑”者释疑也,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的好奇和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会提出疑惑与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有效地解决学生困惑,同时培养、发掘和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提问的精神。知道的越多疑问也越多,苏格拉底说过“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有疑惑说明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意识,就一些问题、事件等现实问题开始独立思考并想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他现有的知识体系难以支撑对疑惑的解答,因而需要教师解惑释疑。但解惑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并使他们自己掌握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方法,让他们自己有方法能够去探索、去发现疑惑的答案。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在小学教育中也就践行了授予公知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敏于发现问题,能独立以自己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求知欲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在小学教育实践中,不但要培养学生“敏而好学”,更要培养学生“学而好问”,培养学生的好奇、求知心理,允许学生的个性张扬。在学校,学生的求知欲就是对学习、了解、掌握新知识的渴望,包括对探索未知的欲望,是一种进取心态,是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获得答案能力的渴望。求知欲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需要,一经形成就成为探索未知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学生的求知欲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发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孩子在5到7岁时,探索未知的求知欲开始出现,随年龄的增长,在生活、学习中特别是在入学后系统地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求知欲会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与发展,但学生的求知欲也并非随年龄的增长而自然而然的提高,两者并非正相关关系,求知欲需要有适宜的成长环境和正确、有效的引导与培养。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融入情境与相关条件。经验证明:教师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会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诱导作用,教师的求知欲会助长学生求知欲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环境的学习氛围,探索新的途径和措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使人自觉积极地追求知识、热情地探索知识,以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认知欲求、求是需要,表现为人坚持不懈地探求知识与探索未来的活动热忱。求知欲是学生进步成长的扶手,是向更高层次追求的阶梯,作为学生只有渴望获得知识,才能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才能不断攀爬科学和学问的顶峰。小学作为在知识海洋岸边试水的教育初始阶段,是学生沐浴知识阳光的起始阶段,求知欲初始形成和发展起步,每个学生求知欲的形成必然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与措施办法有密切关系。教学的真谛应该是“教是为了不教”,学习才是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培养学生求知欲,因势利导激扬学习动力、养成学习兴趣、享受学习乐趣,让其会学习、能持久学习、愿意持久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启蒙成长

启蒙者,开导蒙昧,明白事理也。小学教育是开人生之蒙昧的重要阶段,对人生心性成长、心智培养具有开蒙昧浅渺之愚,启迪精智博大之明,上承自然天性禀赋,下启后天精湛造诣。启蒙成长,成长筑梦,启迪少年儿童思考成长、理想、责任、亲情、母爱、友谊、感恩、心性成长、情操陶冶、责任担当等这些成长中的重要元素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和教师职责,让学生从多维度、全方位思考人生成长的方方面面,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心启智,启蒙小学生只有在小树苗时期坚持吸收来自天地间的大气水分营养精华,才能长成苍翠挺拔、盘曲多姿的参天大树,同样小学生就像茁壮成长的小树苗,需要知识、为人处事方法、社会实践历练等营养的哺育,将来才可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才俊,作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有用的栋梁之才。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生动的描述了人生心性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其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其个性倾向、性格特点、脾气秉性、品格魅力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个性、人品雏形,由此小学在人生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五、结束语

小学教育重在启蒙,让学生充满这是为什么的好问精神,这是什么的开阔眼界与知识积淀,为什么是什么的获得答案的思辨能力,让他们好知、求知,充满理想,为成长筑梦,培养塑造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态度。

《浅谈启蒙教育下的小学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